分析|国内人文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调查:开通比例小,许多被抢注,个性化服务待提升(认证微信微社区)

时间:2022-10-13 22:13:34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733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已有185种学术期刊申请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分析这185个期刊公众号的注册情况、认证情况、推送消息情况等相关内容,可以一窥目前我国人

微信公众平台仅支持移动端微信认证_认证微信微社区_微信认证服务号和微信认证订阅号的区别

中国人文社科期刊733种,185种学术期刊申请微信公众号。

超过十分之一 (84) 的期刊名称已由他人(公司)注册(或认证)。

很多期刊公众号直接将专栏链接到微信的官方网站,这使得用户在手机上阅读非常不方便。

微信公众平台仅支持移动端微信认证_认证微信微社区_微信认证服务号和微信认证订阅号的区别

有很多“死号”没有推送消息,或者推送频率很低,或者链接打不开。

少数期刊公众号开通了稿件查询、已发表论文检索、交流互动、广告服务等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尤其是稿件查询和论文检索,开设了很多期刊公众号。

微信认证服务号和微信认证订阅号的区别_认证微信微社区_微信公众平台仅支持移动端微信认证

我们看到的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尤其是基于微信上亿的庞大用户群,而微信公众平台本身投资小,建设维护方便。以服务功能强的特点,人文社科期刊要积极面对新信息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宣传效率,提升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也陆续出台。2014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讯工具公共信息服务开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公开公共账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越来越大 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微信(WeChat)是腾讯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免费应用程序,旨在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个人、企业或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特定群体发布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和图文信息,实现与目标用户的全方位交流与互动。

微信公众平台自诞生以来,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影响力在较短时间内持续扩大。许多期刊的编辑部都敏锐地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可能会给学术期刊带来巨大的机遇。多家人文社科期刊相继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可以帮助学术期刊实现移动出版、在线阅读、稿件查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使学术期刊在论文发表和网络出版之后,又多了一个期刊发表和宣传的渠道和平台。同时,由于微信公众号开发成本低、信息发布及时的特点,并且支持用户之间一对一的多方互动,学术期刊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强与订阅者的联系,增强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个性化、优质的服务。

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在制定期刊评价体系时,选择了733种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笔者于2016年3月21日至25日从微信公众平台检索到其中185篇。多种学术期刊申请微信公众号。通过对这185个期刊公众号注册、认证、推送消息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更加注重期刊公众号的注册和认证。在拥有微信公众号的185种人文社科期刊中,有118种是认证账号。可见,人文社科期刊更注重微信公众号的验证。然而,在所有 733 种期刊中,超过十分之一(84)种期刊名称已被个人、公司或其他组织注册为公众号,部分公众号已被多个个人、公司或其他组织认证或注册。其他组织。其他机构已注册,72种期刊尚未申请公众号。通过注册期刊公众号并通过认证,不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期刊进行宣传,还可以保证所发表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可以帮助用户在检索时快速识别准确的期刊微信公众号。因此,学术期刊应加强品牌意识。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应尽快申请并认证微信公众号,防止因抢注造成账号被盗、诈骗、发表虚假信息等损害期刊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因此,学术期刊应加强品牌意识。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应尽快申请并认证微信公众号,防止因抢注造成账号被盗、诈骗、发表虚假信息等损害期刊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因此,学术期刊应加强品牌意识。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应尽快申请并认证微信公众号,防止因抢注造成账号被盗、诈骗、发表虚假信息等损害期刊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

二是尊重用户的阅读习惯。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大多利用闲暇时间和路上的时间在手机上阅读,多为碎片化阅读。但是,很多公众号并没有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开发出适合在手机上阅读的微网。在被调查的185个期刊公众号中,只有25个期刊公众号的栏目全部链接到适合移动阅读的微网,24个期刊公众号有部分栏目链接到了微网。更多期刊公众号直接将栏目链接到官网,用户在手机上阅读非常不方便。此外,部分链接在手机上无法正常打开。在移动网络环境下,网页的打开速度也会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学术期刊公众号应充分尊重和考虑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其将微信公众号的栏目和内容直接链接到官网,不如开发一个适合手机阅读的微网,提升用户体验。

认证微信微社区_微信公众平台仅支持移动端微信认证_微信认证服务号和微信认证订阅号的区别

三是加强公众号内容建设和维护。虽然很多人文社科期刊都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但是很多公众号都是“死号”,没有内容,没有推送消息,或者推送频率很低,或者出现链接打不开的情况。在185个人文社科期刊公众号中,虽然有136个期刊公众号在2016年1月至2月间发布信息,但只有57个期刊公众号每周至少推送一次信息。17个期刊公众号推送信息的平均间隔不超过2天。此外,2016年1-2月未推送新闻的期刊公众号有23家。由于2月份高校寒假和春节公共假期认证微信微社区,这段时间很多期刊的公众号都被暂停了,其中包括几个月推送频率很高的1A期刊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推送相关消息来加强与用户的联系。推送消息太少或不稳定,很可能会降低公众号的影响力和效率。因此,学术期刊公众号应加强内容建设,保证一定的推送频率,稳定推送频率,与用户紧密联系,培养用户阅读习惯。同时还要丰富推送的形式,并附上合适的图片,

四是提升个性化特色服务。调查发现,少数期刊公众号开通了稿件查询(25)、已发表论文检索(17)、交流互动(9)、广告服务(2)等个性化特色服务。尤其是稿件查询和论文检索,开设了很多期刊公众号。许多公众号还提供多字段搜索。部分公众号还提供全文链接,或者可以在呈现搜索结果的同时直接在线阅读全文。在交流互动方面,少数期刊公众号进行了积极尝试,包括微论坛、微社区等方式,为编辑阅读交流提供新思路、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期刊的公众号对于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更注重建设而不是维护。虽然有些提供了相关服务的链接,但它们缺乏维护或根本没有内容。微信公众平台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微信公众应用开发的移动终端综合服务平台,在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期刊公众号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认证微信微社区,不仅要建设,还要维护,因为这些服务不仅方便用户,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人文社科期刊逐渐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新服务模式在增加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人文社科学科的特点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历史较短,现有期刊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 但我们看到的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基于微信的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数亿的庞大用户群,而微信公众平台本身投资小,易建设,易维护。人文社科期刊要以便捷、服务功能强等特点,积极面对新信息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宣传效率,提升人文社会学术影响力。科学期刊。

为顺应新的发展趋势,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应尽快申请和认证微信公众号,积极推进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充分发挥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优势。媒体。同时,学术期刊应根据办刊宗旨和学术特点进行合理定位,重视期刊公众号的内容建设和维护,积极利用公众号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内容。服务,加强编辑阅读交流与交流,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期刊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