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文学)

时间:2023-09-04 16:30:01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尽管人类的作家艺术家对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并不看

写歌、画画、作曲、跳舞、开演唱会、当主持人……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 思想、艺术形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文艺能否成为与人类文艺并驾齐驱的新型文艺? 它能否成为摆脱人类指令的主观创造?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实际上已经带来了甜蜜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文学智能研究方向_人工智能文学创作_人工智能 文学

2022年世界联通通信大会上,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元宇宙”中欣赏音乐会。 新华社

人工智能艺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人工智能依托海量数据,以特定算法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句子规则和程序进行创造。 人工智能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 它对人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模仿,对数据库的依赖程度很高。 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全面、越丰富,越有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造。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造了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但与人类的作品相比,它们创造的所谓作品却要弱很多。 以人工智能相对“擅长”的散文创作为例。 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模糊、似是而非、不清不楚、阐释多样、模棱两可、缺乏个性。 共同特征。 它们与人类创造的迷雾诗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而人工智能创作的散文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成机制和程序。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关键词及词的组合,这体现了人工智能文学艺术本身的固有局限性。

人工智能在各文学艺术门类的发展并不均衡。 它在一些模仿性和规律性较强的领域(如嘻哈艺术)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但在更具原创性和复杂性的文学艺术领域(如中篇小说)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人工智能可能没有值得赞扬的出色工作。 即使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创作短篇小说,但这些所谓的作品在人类眼中只能算是写作材料的积累。

可见,人工智能艺术仍处于起步、初级阶段。 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尤其是短篇小说领域,尚未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艺术积累和艺术个性上始终远远落后于人类作品。 正如澳门岭南学院王春红院长所说:“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文学产品很难精炼,所以我们更难理解。”

人工智能文学创作_人工智能 文学_人工文学智能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弹奏小吉他。新华社

人类具有主观性的优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类是“按照美的法则构造的”,而植物只能按照“物种的尺度”自私地生产,身体需要主宰一切生产目的,形象地强调了人类与植物的区别。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不亚于人类与植物的区别。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然有能力决定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用途,就像农民知道斧头能做什么,但斧头不会理解农民的需求和感受。 更直白地说,目前人工智能还未能摆脱人类,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

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组织创作活动。 然而,人工智能在接受人类指令后就可以进行创造,而创造过程是由人类操纵和控制的。 创作的作品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期望而设计的人工智能 文学,因此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创作工具,很难称其为真正的文艺创作主体。

然而,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人工智能创造的过程中,人类发出指令、控制过程、收获结果,但创造的“细节”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 人类交给人工智能的部分工作,让人工智能获得了“存在感”,即弱主观性。 为了经济利益,一些业内人士刻意夸大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能力,但无论怎么夸大,都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仍然缺乏主观性的现实。

如果有三天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就具备了独立的意志和思维能力,那么它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独立的美学主张,比如推崇宋词、参考唐诗,或者积极参与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不仅仅可以被动地接受人类的创作指令,遵循人类的审美标准,让人工智能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真正主体。 笔者觉得这个目标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实现。 就现实而言,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就像计算机网络一样,仍然是人类文学创作的辅助工具,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中间的创作生产工具,远未能够完全分离出来。人类已经脱离并走向独立的地步。

爱情是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障碍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化”。 人类只有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审美活动。 同时,美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认,是客体的愉悦属性与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 拥有现实生活经历,获得深刻体会、体验和情感的诗人、艺术家,就会对时代、社会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握,从而能够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隽永韵韵。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很难形成基于社会实践的审美能力。 当然,很难对美产生独立的判断和对美的独特表达。 举个简单的例子,用夏天来比喻,人类不仅可以表达“独处黄昏,风雨同舟”的苦闷,也可以表达“自古秋日悲凉孤寂,我说夏天比春天好”。 英雄气概,但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大多会将夏天与荒凉、悲伤联系在一起,却未能根据具体场景赋予夏天更为奇特的意义。 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创造是基于物理统计的估计。 当人类的大部分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夏天来说都带有“惨淡”和“悲伤”的含义时,人工智能只能从统计结果中学习。

“感动人心的人,先不关心爱情。” 人类重真情,崇尚正义。 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按照算法逻辑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但它无法模仿人类根据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形成的情感和意识,人类看东西就更难了并思考事物并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的意志。 这是人工智能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难以创造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 画家南凡曾经举过这样一个反例:人工智能有极其强大的记忆功能,它无法回忆,不可能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在一个忧郁的早晨是如何写出关键指令的。 什么样的动人情境交融才能成为感动创作的契机。 因此,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模仿,而不是类似于人类创作的独立的美的创造。

谨防人工智能反奴主

上述对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各种分析和判断,均以“截至目前”作为时间副词。 未来的人工智能能否突破目前的限制,创造出可以与人类文学经典相媲美的令人惊叹的传世作品呢? 尽管人类诗人和艺术家对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未来并不看好,但科学界不少人仍然抱有期待。

未来人工智能 文学,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需要进一步演化、完善、提高深度学习等技术,甚至从深层逻辑中寻求结构性改革,从而形成新的形态。人工智能的。 这些新形式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子,以及它们的智能程度如何,我们还不知道。 虽然它没有和人类一样的智力,但至少应该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 例如,它可以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形成情感和爱等。这些类人人工智能还可以与自己的同类和人类发展新的社会关系,并可以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想象和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像人类一样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未来是否会出现类人人工智能还很难判断。 笔者担心的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在三天之内发展出自我意识,它的情绪可能会被唤起,它的欲望可能会爆发。 到那时,人工智能能创作出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就不再重要了。 最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可能会脱离人类的控制,甚至变成仆人。 事实上,这些讨论早已脱离了文学艺术的范围,但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比如悬疑电视剧、科幻小说,都已经广泛讨论了这些未来的危险。 既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能够对文化艺术产生如此大的改变和影响,为什么不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恶果”提前预警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科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文艺”后期捐赠项目[21FZWB02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总体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科技时代文艺小说研究》[2020BWX015]。)

《光明晚报》(2022年8月3日第13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