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贡献率达57.8%

时间:2020-04-15 16:37:04来源:蓝鲸财经
导读投稿来源:铑财研究院实体经济,持续复苏。内需消费,再次扮演压舱石和主引擎角色。日前,发改委等23个部门印发19条实施意见,促进国民消费

投稿来源:铑财研究院

实体经济,持续复苏。

内需消费,再次扮演压舱石和主引擎角色。

日前,发改委等23个部门印发19条实施意见,促进国民消费扩容提质。

实际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贡献率达57.8%。

水大鱼大。这对消费金融而言,自然是一大利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0日,已有10家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业绩单出炉。

招联消费金融营收107.4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14.66亿,同比增长17%。营收、净利均列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马上消费金融:营收89.99亿,净利润8.53亿,同比分别增长9%和6%。

规模较小者爆发力更强。如长银五八消金融,营收7.12亿元,同比大增565.42%;净利润2.1亿元,大增1809.1%

总体来看,得益于行业利好大势,多数头部平台营利双增,成长性明显。

然繁华之下,也不乏拖后腿者。

比如华融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

业绩掉队

股东方陆家嘴公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中银消费金融营收43.15亿元,同比减少14.71%;净利润 6.59亿元,同比增17.89%。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昔日的业绩冠军、消金一哥,其营收已连续两年下跌。而净利方面,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曾以13.75亿元排在持牌机构首位。2018年,则大滑59.35%至5.59亿元。即使2019年实现增长,仍未回到10亿元梯队,还被招联、马上等后来者大幅赶超。

不过,还有更差者。

另一大佬华融消费金融直接由盈转亏,且是上述1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亏损的一家。

4月9日,中国华融公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华融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51.082亿元,同比2018年的81.522亿元下降37.3%;税前利润-2.631亿元,2018年为0.16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并未披露其2019净利润数据,2018年为0.124亿元。

据华融消费金融另外一位股东——合肥百货大楼集团的财报披露,公司2019年因投资华融消费金融产生约4553.14万元亏损,主要因华融消费金融净利润变化所致。有媒体据其持有股份推算,华融消费金融2019年净亏损约1.98亿元。

事实上,背靠金融巨擎中国华融、实力雄厚的华融消金成立4年来,业绩一直难言乐观。被一些舆论吐槽为“扶不起的阿斗”。

以往业绩看,华融消费金融2016年亏损3680万元,2017年实现扭亏,净利润1.05亿元。2018年,净利断崖式下跌至1240万元,同比下降88.2%。

2019上半年,总资产和贷款总额出现双降。利润也由盈转亏:金融资产总额61.92亿,相比年初下降25.3%;贷款总额60.92亿,相比年初下降22.3%;税前亏损2.3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7.2%。

更令担忧的是,华融消费金融资产质量也出现恶化。截至2019年6月30日,华融资产转移至表外核销的贷款本金高达5.57亿元,核销利息和罚息1.08亿元,合计6.65亿元。转移至表外的逾期收益4500万元,罚息5713万元,合计1.02亿元。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华融转移至表外的逾期资产视为“无法回收”。换言之,如以2019年6月末55.58亿的贷款余额计算,其坏账水平10%。

如此来看,华融消费金融当属2019年表现最惨的消金公司之一。

股东拒增资,破例背后的成长考量

这种颓势表现,也消逝着资本信心。

来看看股东态度。

公开资料显示,华融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册资本6亿。由中国华融、 合肥百货大楼集团、 深圳华强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新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持股比例分别为55%、23%、12%、10%。

2017年12月,华融消费金融启动增资事宜,拟将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16亿元,二股东合肥百货大楼集团曾公告称,拟出资2.3亿元参与扩股,保证公司股份不被稀释。

然时隔两年,其“变卦”了。

2019年12月14日发布公告:放弃增资优先认购权。“鉴于消费金融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依然不够稳健,信用风险尚未得到完全排除,且经营效益处于下行阶段,在监管政策趋严的外部环境下,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月,华融消费金融拟将注册资本缩至9亿元,但仍没令股东买单:合肥百货、深圳华强、安徽新安资产三家股东先后放弃此次增资。最终,控股股东中国华融只好自己全额拿下。

要知道,在持牌消金业,这还是首家增资被老股东嫌弃的企业。

结合上述的消费热度,消费金融一直是资本追逐的主角。一旦有幸参股更不会甘愿股份被稀释,往往积极参与增资。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包括马上消费金融、招联金融、中邮消金、兴业消金在内的至少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起增资,老股东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跟进。而跟进逻辑也很清晰,即强劲的成长性及回报预期。

以此来看,破例背后,除了满满尴尬感,成长价值也待考量。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普惠金融,想要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华融消费金融还需发挥自身行业积淀,走差异化竞争道路。通过开拓新场景,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来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比如聚焦培训、旅游、美容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C端服务类场景,同时加快定制化服务,拓展面向机构端的新兴企业级服务市场,以此来提升品控竞争力。

投诉与罚单

上述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一定意义上说,华融消费金融的颓势背后,与其风控、品控力薄弱导致的问题乱象不无关系。

浏览第三方平台投诉,不乏华融消费金融身影。

4月8日,一用户在黑猫投诉称,在华融消费金融上借了5000元,下款5000元,还被代办人员收1000元手续费,由于疫情期间我现在无法还款,请求延期还款,客服不给延期还款,导致我将逾期,罚息是逾期一天为50%,我现在无力还款,请求减免利息,延期还款,停止暴力催收。

3月30日,一用户在聚投诉称,2020年2月16日并未在华融消费金融借过一次910元的贷款,可是征信记录却莫名其妙有,乱上征信请给出合理解释。

3月25日,用户“猪猪皮丶小小怪”在黑猫称“自动扣款失败 主动还款也失败。陆续还了6次都失败,客服电话也打不通,微信公众号又没客服。”

3月12日,用户在黑猫称“在还款日到期10天前主动结清贷款,后面过了二十多天爱又米出现问题,然后账单还款日过了17天后发信息说我华融存在一笔逾期,然后感觉去华融公众号主动重复还款,但之后我去打印征信报告发现显示逾期一个月,然后我就开始从1月份就联系华融联系不上电话打不通,在2月的时候微信公众号联系上微信公众号说帮忙登记处理然后没有然后了,重复还款的钱也不退征信也不处理”。

以上投诉均在平台审核通过。

据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2019年2月,有消费者投诉华融消费金融暴力催收。安徽省金融监管局回应称,已转送安徽银保监局。若其存在暴力催收行为,消费者可向警方报案。

显然,华融消费金融的产品服务乱象不少。

事实上,去年底,就有一场典型爆发。

2019年12月25日,有媒体爆出爱财科技集团旗下消费金融平台“爱又米”被资金方——华融消费金融收回代扣款权。

华融消费金融以合作方“单方面原因”为由,直接通知将对借款人进行代扣还款,还提醒不还款造成逾期将影响征信。“爱又米”却声称资金方没有取得授权,并让借款人去协调扣款银行或联系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一时间,双方的互相“扯皮”让借款人进退维谷。

从上述最新投诉看,事件仍未有效解决。

业内人士指出,如今,消费分期的购物形式并不少见。这本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消费者在诸如“爱又米”等中介平台上,用小额贷款以分期方式来购买商品;“爱又米”对接资金方,并赚取服务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取需求客户。现在因资金方与平台中介的合作出问题,却让消费者为此买单,这种行为会极大影响两者形象及企业信誉。甚至对整个助贷业产生不良影响。

浙江金麟律师事务所方华律师指出,还款给哪个机构应取决于华融消费金融撤回“爱又米”代扣的授权是否有效。“这里面有两个法律关系,一个是用户跟‘爱又米’的分期服务合同关系(合同里含有代扣条款),一个用户是跟华融的借款合同关系。如果撤回代扣授权有效,那么用户可以直接将借款还给华融消费金融;如果撤回代扣授权无效,则用户仍需按合同约定将借款支付给‘爱又米’,由“爱又米”归还给华融消费金融。建议用户还是看后续两家公司的协商结果来进行还款。”

无论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知名消金机构,收获频频投诉,摩擦用户口碑线,对华融消费金融无疑是火中取栗、得不偿失,值得反思。

反思的迫切性,在罚单上有更深体现。

2019年1月,华融消费金融被央行处以罚款5万元,原因为违反央行征信管理相关规定。

2019年11月14日,华融消金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处罚文件显示,华融消费金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其二是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

2019年11月18日,时任华融消金总经理助理兼风险总监、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章琼也领到处罚,其对华融消费金融公司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的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最终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频频投诉、张张罚单,拷问着华融消金的风控体系、内控水平、品控管理。有舆论指出,差劲表现,或也是其原董事长贾传宝、总经理邹新亮双双被免职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华融消费金融近年来高管变动频繁,自2016年成立以来,其董事长及总经理累计出现4次变更。2019年8月,柳旭斌接替贾传宝成为华融消费金融公司董事长。

这给华融消金带来多少改变?

回顾2019年初的首张违反央行征信管理罚单,蓝鲸财经指出,与其贷款还款过程中系统故障导致用户征信记录无法撤销关联颇深。

遗憾的是,从第三方平台投诉中用户扣款失败、还不了款、逾期影响征信等情况看,问题似乎仍未有效解决。

这种屡屡犯错,底气何来?症结何在?

诉讼之王

相似问题,也在拷问中银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当年有着“消金一哥”美誉,作为首批获准筹建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银消费金融曾凭借强股东背景等优势,在持牌消金机构中表现突出。

遗憾的是,因乱象频发,其正在坠落神坛、金身褪色。

近日,因疫情延迟还款政策执行问题,中银消费金融站上投诉风口。

3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明确表示,与银监会出台小额信贷优惠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款的贫困户,允许其延期半年并不做不良贷款记录。

但有用户反映,中银消费金融言而无信,在成功申请延期至4月还款后,2月仍因逾期被上报征信,还有用户称平台同意延期后迟迟不给处理导致逾期。

铑财查询发现,截至4月14日18时,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中银消费金融的投诉有167条,聚投诉上更达到1408条。投诉的内容包括高利息、暴力催收、高额逾期费用、征信未结清等。

烦心事不止于此。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年底开始,用户莫名收到中银消费金融的小额退费,有用户收到0.91元、93.91元、1597.53元不等。

关于退费原因,客服回应不一,有“回馈老客户”与“系统故障”两种说法。

不过,看似无厘头的红包雨,其实并没那么简单。

业内资深人士毕研广指出,中银消费金融“莫名其妙”的退款可能是退还之前违规收取的砍头息或者金融服务费。从2019年开始,监管部门不断发文强调,不得收取砍头息或者违规收取金融服务费。在监管收紧的当下,消费金融公司退钱大概率是之前违规收取的费用。且此次消费金融公司退费并不会是个案,未来也会有其他的消金机构退费。因为近期有消息称持牌消费金融被要求将贷款利率调整至24%以下。

也基于此,虽然退费范围和力度都很大,但并未赢得太多好评。多位借款用户反映,中银消金突然退款,“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任何解释”。有用户甚至发起投诉,要求“按正规途径退还该款项”。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5月,中银消费金融曾因“以贷收费”被上海银监局警告并处罚款138.68万元。

此外,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中银消金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起诉他人的裁判文书合计近26000份,远超其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堪称“诉讼之王”。其中2019年裁判文书就达16262件,涉及26个省级行政区域。

如此庞大的起诉量,也暴露出中银消费金融的客群质量及品控、风控短板。

统计数据显示,中银消费金融在2018年合计被罚没金额达298.68万元,成为罚单数额最多的消费金融公司。

是延续野蛮的违规打法,继续挑战市场、监管层的忍耐性,最终坠入死渊,还是就此回头,找回合规发展的初心,精耕细作,用真正的普惠之态惠及众人众企。对于中银消费金融来说是一道严肃思考题。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并未收到新罚单。这种精进表现,值得华融消费金融借鉴。

同样,中银消费金融2019年也进行了一项增资计划。

2019年4月3日,中银香港披露的向中银消费金融增资信息显示,投资者同意所有投资者(博裕及红杉除外)将参与中银消费的增加注册资本,原定由博裕及红杉承担的增资额将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金发及中银信用卡公司根据其各自于完成增加注册资本前在中银消费的股权比例承担。

换言之,原股东博德创新、红杉盛远未跟进出资。

好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运气好过华融,成功获得了增资。增资完成后,35亿元增资款中,6.25亿元计入实收资本,28.75亿元计入资本公积。中银消费金融净资产将超过80亿元。

这对其而言,无疑于江湖救急、雪中送炭。

财务数据显示,中银消金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59亿元,同比低于2017年的13.75亿,下降幅度高达59.35%。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出现萎缩,2018年,其现金及银行存款0.62亿元,约为2017年现金及银行存款的3成。线上业务贷款余额32.6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9.58%。线下业务贷款余额328.1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97%。2019年末,其金融资产合计329.0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3.15亿元。

下跌压力下,多渠道融资就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轻资产公司,靠外部流量,渠道成本越来越贵。而随着金融行业进一步开放,国外大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对于规模小的牌照公司冲击也大,给他们的机会不会太多。

联合资信曾在对中银消费的评级报告中表示,资金来源较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尤其是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较大资金成本压力。此外,为降低资金成本,短借长贷,会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面临流动性风险。

高质量之路漫漫,荣耀新生之战

简单梳理,两企业颓势之态、垫底之容的背后,暗含问题短板。

凸显了破局革新的迫切性。

一定意义上说,消费者、投资者、媒体的态度,都是一面面公正的镜子。你保持品质初心、责任初心,镜子就会折射你的盛态。你违规逐利、践踏市场、消费者权益,镜子也会折射你的衰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已有2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其中大股东为银行的有17家,占比达到68%,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均参与其中。

同时,更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正赶来“跃跃欲试”。

3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在线上召开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对于申请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传闻,副行长纪志宏予以确认。

而在此之前,平安集团、光大银行、小米集团已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另外,有消息称江苏银行参与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即将落地,近期已在招聘。

更多参与者入场,赛道正变得日益拥挤。

一场残酷洗牌,在所难免。

作为老牌玩家,问题缠身的华融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如何应对,考验着柳旭斌、黄志刚的大智慧。

据了解,柳旭斌同时兼任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华融航运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董事、杭州龙城建筑劳务承包有限公司股东兼总经理(持股40%)。

身兼多职,如何做好兼顾,柳旭斌压力不小。

中银消费金融当家人黄志刚,压力同样不小。

2018年1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中银消费金融当选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单位。彼时,黄志刚表示,专委会的成立是行业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走向合规、稳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一个新起点。

从上述问题看,中银消费金融的合规、稳健、高质量之路仍然漫长。

放眼2020年,疫情促使行业不良率整体上升,也为消费金融业的质量发展,提出新挑战。另外,年化利率24%的监管红线也将持续发酵。

新忧旧困之下,如何不掉队、不拖队,涅槃新生、找回王者荣耀?

一定意义上说,华融消费金融亦或柳旭斌,中银消费金融亦或黄志刚,都需要一个合规、精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如何向阳而生,为荣耀新生而战,铑财将持续关注。

最新文章